科学新闻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拟南芥MED16通过调节CCS52A1/A2的表达调控核内复制与细胞生长
刘祖培,李云海
遗传    2019, 41 (6): 564-565.  
摘要637)   HTML18)    PDF(pc) (278KB)(94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人类高赖氨酸血症源于线粒体稳态破坏
荆玉栋, 周骏翔
遗传    2019, 41 (1): 85-87.  
摘要791)   HTML19)    PDF(pc) (292KB)(34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bZIP73:影响粳稻耐低温的关键基因
刘次桃, 区树俊, 储成才
遗传    2018, 40 (9): 789-790.  
摘要811)   HTML11)    PDF(pc) (259KB)(55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高效特异的CRISPR/dCas9转录激活系统——flySAM系统
贾豫, 徐荣刚, 孙锦, 倪建泉
遗传    2018, 40 (5): 425-427.  
摘要1314)   HTML20)    PDF(pc) (485KB)(259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人类基因组中心粒测序、组装及评价的关键技术
孟繁梅,艾汉南,艾云灿
遗传    2018, 40 (4): 339-340.  
摘要876)   HTML21)    PDF(pc) (460KB)(37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OsNRT1.1A:解决水稻高氮下“贪青晚熟”的关键基因
王威, 胡斌, 储成才
遗传    2018, 40 (3): 257-258.  
摘要1076)   HTML30)    PDF(pc) (196KB)(55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一石两鸟:白色脂肪中重构有功能的UCP1降低猪的脂肪沉积同时提高猪的体温调节能力
郑千涛, 赵建国
遗传    2017, 39 (11): 1112-1113.   DOI: 10.16288//0253-2239-39-11-1112-1113
摘要434)   HTML8)    PDF(pc) (205KB)(260)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因组编辑工具新晋“黑马”:FnCpf1在人类细胞内具备有效基因组编辑活性
谷峰
遗传    2017, 39 (10): 947-949.   DOI: 10.16288/2017-10-0
摘要672)      PDF(pc) (460KB)(64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灵长类特异基因TMEM14B促进小鼠皮层扩张和沟回形成
刘静, 吴倩, 王晓群
遗传    2017, 39 (10): 950-951.   DOI: 0253-2239-39-10-950-951
摘要328)   HTML5)    PDF(pc) (325KB)(68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植物激素茉莉酸“核受体”作用机理
翟庆哲, 李传友
遗传    2017, 39 (10): 952-953.   DOI: 0253-2239-39-10-952-953
摘要472)   HTML8)    PDF(pc) (352KB)(651)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m6A甲基化修饰调控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
张春霞, 刘峰
遗传    2017, 39 (9): 863-864.   DOI: 10.16288/j.yczz.17.863
摘要739)   HTML12)    PDF(pc) (188KB)(659)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CRISPR基因文库筛选前列腺癌中的RNA结合蛋白及其功能性研究
费腾
遗传    2017, 39 (8): 769-770.   DOI: 0253-2239-39-8-769-770
摘要585)   HTML1)    PDF(pc) (208KB)(320)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野生稻并不“野”
汪鸿儒, 储成才
遗传    2017, 39 (5): 438-439.   DOI: 10.2668/0253-2239-39-5-438-439
摘要780)   HTML7)    PDF(pc) (783KB)(57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病原效应蛋白HopB1抑制植物的天然免疫反应
王国勋, 李磊, 周俭民
遗传    2016, 38 (12): 1112-1113.   DOI: 10.16288/2016-12-1112
摘要635)      PDF(pc) (418KB)(440)    收藏
植物在完成整个生活史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的侵染。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会引发严重的植物病害,造成世界范围内许多重要经济和粮食作物的大量减产,导致大量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人类的粮食安全。长期以来,农业育种人员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持续的改良大大提高了作物品种的抗病性,但由于病原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依然需要面对各种严重的植物病害。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和植物抗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病原物和植物互作的研究能够为解决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调控水稻分蘖角度的基因TAC3
董海娇, 邢永忠
遗传    2016, 38 (12): 1114-1116.   DOI: 10.16288/2016-12-1114
摘要655)      PDF(pc) (475KB)(636)    收藏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作物的产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株型是决定水稻群体产量的重要性状,提高水稻的种植密度是增加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水稻的分蘖角(Tiller angle, TA)是指侧生分蘖和主茎穗之间的夹角,它作为塑造理想株型的主要性状之一,决定植株的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及作物产量。理想的分蘖角度既能避免角度过小导致田间湿度过高而诱发植物病害,又能避免因匍匐生长导致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和单位面积种植密度降低导致的产量下降,因此在水稻的长期驯化和遗传改良过程中分蘖角度受到了自然和人类的双重选择。PROG1(PROSTRATE GROWTH 1)基因由林鸿宣教授团队和孙传清教授团队分别揭示具有控制野生稻匍匐生长的功能,而其在栽培稻中的变异导致植株的直立生长,是驯化相关的基因(图1)。TAC1(Tiller Angle Control 1)基因由孙传清教授团队证明其在栽培稻籼粳亚群间的自然变异导致两个亚群间分蘖角度的差异(图1)。此外,研究人员利用反向遗传学等方法证明了一些基因具有控制水稻分蘖角度的功能。然而,关于水稻分蘖角度遗传分子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基于水稻自然变异的研究仍然相对有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利用de novo组装策略解析猪的基因组变异
田仕林,唐茜子,李学伟,李明洲
遗传    2016, 38 (11): 1039-1040.   DOI: 10.16288/2016-11-1039
摘要827)      PDF(pc) (596KB)(112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8p21.3区域的INTS10基因是一种新的抑制HBV感染的抗性基因
李元丰,思兰兰,翟芸,贺福初,张红星,周钢桥
遗传    2016, 38 (7): 674-675.   DOI: 10.16288/2016-7-674
摘要728)      PDF(pc) (321KB)(68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8. 金丝猴属物种高海拔适应遗传机制
于黎, 吴仲义, 张亚平
遗传    2016, 38 (7): 676-677.   DOI: 10.16288/2016-7-676
摘要769)      PDF(pc) (309KB)(102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9. Angelman综合征蛋白Ube3a通过抑制BMP信号通路调控神经突触的生长发育和内吞
姚爱玉, 张永清
遗传    2016, 38 (6): 588-.   DOI: 10.16288/2016-6-588
摘要524)      PDF(pc) (350KB)(59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系统性光信号HY5蛋白调控植物碳氮平衡
陈祥彬, 傅向东
遗传    2016, 38 (4): 360-361.   DOI: 10.16288/2016-4-360
摘要832)      PDF(pc) (963KB)(122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二倍体和四倍体鲫鲤杂交品系中基因组不兼容特性研究
刘少军, 罗静, 柴静, 任力, 张亚平
遗传    2016, 38 (3): 271-272.   DOI: 10.1073/pnas.1512955113
摘要736)      PDF(pc) (1336KB)(107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2. 水稻耐热生长的保护者----RNA解旋酶TOGR1
王冬, 薛勇彪
遗传    2016, 38 (3): 273-274.   DOI: 10.1371/journal.pgen.1005844
摘要764)      PDF(pc) (654KB)(118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3. 哺乳动物DNA连接酶在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中的作用
芦广庆, 段金志, 张昱
遗传    2016, 38 (2): 178-179.   DOI: 10.16288/2016-2-178
摘要815)      PDF(pc) (848KB)(1707)    收藏
保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生物体的存活是十分重要的。DNA损伤来源于多方面,主要包括内源性的生理因素(如细胞代谢产物、DNA复制错误、抗体类别转换等)和外源性因素(如UV照射、同位素辐射等)。基因组DNA一旦发生损伤,机体内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就会被激活。DNA被错误地修复会导致基因突变或者基因组的不稳定,包括染色体缺失、扩增以及转位,最终这些突变的细胞可能会转化为癌细胞,进而引起肿瘤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采用DNA片段编辑技术反转CTCF结合位点改变基因组拓扑结构和增强子与启动子功能
郭亚, 吴强
遗传    2015, 37 (10): 1073-1074.   DOI: 10.16288/2015-10-1073
摘要691)      PDF(pc) (277KB)(179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5. 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郭祥玉, 殷鹏, 郑英慧, 杨伟莉, 王国昊, 闫森, 涂著池, 李世华, 李晓江
遗传    2015, 37 (6): 615-616.   DOI: 10.1093/hmg/ddu748
摘要817)      PDF(pc) (252KB)(910)    收藏
为进一步分析突变α-synuclein蛋白的作用机理,该研究组将表达人α-synuclein(A53T)的病毒载体注射入不同年龄的猕猴脑黑质部位,首次证明了老龄化能够促进突变α-synuclein蛋白在灵长类动物脑组织中的聚集和神经毒性作用,也为突变α-synuclein介导的神经病变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靶点。相关结果将于2015年5月在线发表于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6. 玉米新着丝粒形成及其表观遗传学
刘亚林,苏汉东,韩方普
遗传    2015, 37 (4): 407-408.   DOI: 10.16288/2015-4-407
摘要720)      PDF(pc) (354KB)(104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拟南芥m6A甲基化组的系统鉴定和功能分析
骆观正,Alice MacQueen,郑冠群,段红超,Louis C. Dore,卢志科,刘君,陈凯,贾桂芳,Joy Bergelson,何川
遗传    2015, 37 (3): 314-.   DOI: 10.16288/2015-3-314
摘要847)      PDF(pc) (109KB)(1412)    收藏
作为mRNA上最丰富的一种甲基化修饰,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广泛存在于酵母以及动植物中。然而多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些甲基化修饰发生在mRNA的什么位置,以及如何行使其生物学功能,却长时间没有定论。近年来,随着mRNA去甲基酶FTO和ALKBH5的发现,m6A被证明是一种动态可逆的甲基化修饰。人们意识到,mRNA上的m6A可能和多种生物学功能相关。最近,研究人员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系统鉴定出人和小鼠mRNA上m6A的修饰情况,揭示出这一修饰具有潜在的调控功能。随后,对YTH蛋白家族的研究表明,这类蛋白特异性的结合m6A位点,并介导mRNA的降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8. 长链非编码RNA NRAV在抗病毒应答中对干扰素刺激基因(ISG)转录的调控作用
欧阳晶,朱晓梅,陈玉海,魏海涛,陈庆煌,池晓娟,祁保民,张连峰,赵屹,高福,汪国顺,陈吉龙
遗传    2015, 37 (2): 219-219.   DOI: 10.16288/2015-2-219
摘要724)      PDF(pc) (212KB)(146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植物如何消除春化的记忆——ELF6阻止春化状态遗传给下一代
杨红春(博士)
遗传    2015, 37 (1): 109-109.   DOI: 10.16288/2015-1-109
摘要863)      PDF(pc) (783KB)(1119)    收藏
植物能够感知周围环境,控制和协调自身的发育,使其在合适的时间开花结果。春化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植物通过感受冬天连续的低温环境,逐渐抑制开花抑制因子的表达,并且能够在冬季之后保持该基因的抑制状态,即植物通过表观修饰可以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记住基因的表达状态,从而促进开花。春化对于许多冬性作物(如小麦、大麦)的高产、稳产也具有重要作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作物通过不同的开花抑制因子(例如:拟南芥中FLC和 小麦及大麦中VRN2)响应春化过程,但研究认为它们具有类似的调节机制。认识拟南芥中FLC的调节对揭示作物的春化机制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长久以来,对春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花抑制因子的表达是如何被抑制并保持的,很少有研究关注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过程,即植物在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如何重新设定(resetting)这些开花抑制因子的表达,以保证每一代植物都需要经历春化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RNase ZS1加工UbL40 mRNA控制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
周海, 周明, 杨远柱, 曹晓风, 庄楚雄
遗传    2014, 36 (12): 1274-1274.   DOI: 10.16288/2014-12-1274
摘要648)      PDF(pc) (734KB)(980)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 粮食的供需变得越来越不平衡, 增加粮食产量已成为解决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关键措施之一。杂交水稻可以比常规水稻提高20%~30%的产量, 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法。目前, 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 是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1. 基因组分析揭示番茄育种的历史
林涛, 祝光涛, 张俊红, 许向阳, 余庆辉, 郑铮, 张忠华, 伦尧尧, 李帅, 王孝宣, 黄泽军, 李君明, 张春芝, 王涛涛, 张余洋, 王傲雪, 张艳聪, 林魁, 李传友, 熊国胜, 薛勇彪, Andrea Mazzucato, Mathilde Causse, Zhangjun Fei, James J. Giovannoni, Roger T. Chetelat, Dani Zamir, Thomas St?dler, 李景富, 叶志彪, 杜永臣, 黄三文
遗传    2014, 36 (12): 1275-1276.   DOI: 10.16288/2014-12-1275
摘要1288)      PDF(pc) (635KB)(1227)    收藏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适应性广, 产量高, 营养丰富, 风味独特, 栽培方式多样, 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第一大蔬菜作物。2012年全球产量达到1.62亿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 产值超过550亿美元。番茄也是植物遗传、发育和生理研究的重要模式系统。番茄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随着人类迁移和驯化逐渐传到中美洲和墨西哥一代, 16世纪传到欧洲, 在随后的几百年中番茄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不同的人工选择, 产生了丰富的变异类型。番茄果实大小的变化是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今天人们食用的大果栽培番茄是由野生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驯化而来, 野生番茄果实非常小, 只有1~2 g重, 经过人工的长期驯化, 现代栽培番茄的果重是其祖先的100多倍。然而, 番茄果实变大的人工驯化过程一直未有全面的研究, 人类选择如何改变番茄基因组仍是知之甚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32. 远红光受体伴侣蛋白FHY1在介导基因表达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陈芳, 邓兴旺
遗传    2014, 36 (9): 958-958.   DOI: 10.1105/tpc.112.097733)。
摘要752)      PDF(pc) (133KB)(89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33. 番茄中两个高度同源的NAC类转录因子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病原菌诱导的气孔关闭和重新开张
杜敏敏,邓磊,李传友
遗传    2014, 36 (8): 847-847.   DOI: 10.16288/2014-8-847
摘要611)      PDF(pc) (147KB)(966)    收藏
作物-昆虫-病原微生物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寄生和互惠关系。以不同的互作模型为研究对象,诠释这些互作关系中的种间信息流识别、传递及应答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具有科学指导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植物激素茉莉酸(JA)在植物-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复杂互作系统中起核心调控作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研究茉莉酸调控植物先天免疫的分子机理。本研究组作为“国际茄科基因组计划”的重要成员,历经8年多的艰苦努力,和国际同行一道完成了对番茄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The Tomato Genome Consortium, 2012),为以番茄为模式系统解析植物先天免疫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4.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抗白粉病小麦
王延鹏, 程曦, 高彩霞, 邱金龙
遗传    2014, 36 (8): 848-848.   DOI: 10.16288/2014-8-848
摘要778)      PDF(pc) (149KB)(1900)    收藏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42, AABBDD)是异源六倍体,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人类提供约20%的能量。由于其基因组庞大(17 Gb), 约为人类基因组的5倍, 并且80%~90%的基因都存在3个或多个拷贝, 因此利用传统的正向或反向遗传学手段来解析小麦基因功能以及作物的性状改良都有很大的难度, 这使得小麦基因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作物。随着小麦基因组测序的逐步完成, 建立一种高效的反向遗传学手段将成为小麦基因组功能解析和作物改良的关键。基因编辑技术是目前突变或改造基因的最具潜力的技术体系, 特别是类转录激活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s)和成簇规律间隔的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系统(CRISPR/Cas9 system), 具有效率高、特异性好以及高通量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35. 小议2010国内外生命科学重要进展
孙明伟,高福
遗传    2011, 33 (2): 97-99.   DOI: 10.16288/2011-2-97
摘要1832)      PDF(pc) (134KB)(2288)    收藏
转眼间,科学发展已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脚步走过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过去的几年中,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诸多突破性进展向自然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譬如人类和其他生物全基因组的测定,非编码RNA基因调控的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建立等。仅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就有许多令人振奋的生命科学进展,可谓突破迭出。美国权威杂志Science在2010年12月17日选出并公布了“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量子机械、人造细胞、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RNA的细胞重编程、外显子测序、量子模拟器、分子动力学模拟、大鼠的回归、HIV的预防等。其中就有8项涉及生命科学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