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 ›› 1986, Vol. 8 ›› Issue (1): 6-8.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小麦的Ph基因及其应用

吴兰佩   

  1. 北京农业大学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1986-01-28 发布日期:1986-01-2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1986-01-28 Published:1986-01-28

摘要: 约州·年前,Oka motor e’首先发现在普通小麦T.ae- 5trvuln的511染色体上携带有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 对的基因,接着1958年Sears和Okamotot'", Riley和 Chapman"'同时证明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位于5B染色休的长臂上。1971年Wall["]等人命名 为Ph基因,即取用Pairing homoeologous的第一个字 母为名。Ph基因为一显性基因,当它发生突变或缺失 时则表现为.犯性(即Ph}Ph)。为排除Ph的抑制效应, Okamoto (1'966)用X射线处理小麦去雄穗子,并授以 黑麦花粉,fit得的杂种后代有3.佗%具高水平部分同 源配对的个沐,经分析证明是Ph基因缺失的效果。但 当时Okamoto未能诱导染色体加倍以获得这个缺失突 变体。1971 _=乒Wall和Riley利用FMS处理小麦种子, 再以黑麦授粉,也获得约1.5%突变率的“部分Ph突变 体”。Searsc"'l 0 从1966年就试用X射线处理中国春小麦 (Chinese Spring)的德子,然后将它的花粉授于一个有 颈毛标志的5B单体植株上(即小黑麦易位系HN-2, Sears, 1967a),再以处理的M,后代用作父本,与粘 果小麦(T. kotschyi)杂交,在杂种后代中仅发现 一种具中间0!d对水平的突变体,其每个细胞大约包含 5个二价体,有证据表明,该突变体乃由于一个较弱的 抑制配对基因的缺失,或即3DS上的抑制基因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