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 ›› 1986, Vol. 8 ›› Issue (5): 8-10.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小麦恢复可育基因非配子融合的转移

张孔胎; 刘根齐   

  1.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1986-09-28 发布日期:1986-09-2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1986-09-28 Published:1986-09-28

摘要: 由于利用了根癌农杆菌作为载体的DNA 转移系统,高等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基因转移 获得了成功。但根癌农杆菌的天然寄生范围仅 限于双子叶植物,因此,单子叶植物的转化尚待 探索其他途经。有人采用单细胞或原生质体摄 取外源DNA,再生成愈伤组织,进而培育成完 整植株‘”。有人为了避开从细胞培养成植株的 某些困难,设想采用配子作为接受外源DNA的 受体,在体外培养花粉,把精子作为显微注射 DNA的靶子,再由花粉管进人子房,通过受精 将外源遗传物质引人到合子,从而形成转化的 胚,再发育为转化的植株[[91。还有人设想,以雌 配子作为显微注射DNA的靶子,将外源DNA 直接注射入卵细胞,然后通过受精,使外源DNA 进人受精卵,发育为转化的胚及转化的植 株[2,3,5,4,10]。此外,最近有人报道,已经重组了 Ti质粒,可在单子叶植物玉米中作为外源DNA 转移的载体L川。但在单子叶植物的禾本科农作 物中,如小麦、水稻、玉米等,至今仍缺少可行的 外源基因转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