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 ›› 1985, Vol. 7 ›› Issue (5): 25-26.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rDNA活性及其四维时空遗传意义初探

吕宝忠; 丁菲英; 陈通达   

  1.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1985-09-28 发布日期:1985-09-2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1985-09-28 Published:1985-09-28

摘要: 人类D组和G组染色体的随体茎部为18S 和28S rRNA基因(即rDNA)的座位,该区 亦称为核仁形成区。应用细胞化学上的银染法 可以判断rDNA的活性。至今已经证明,银 染物质是同rRNA 转录有密切联系的蛋白质, 因而这是一个判别该区有何功能而不是有没有 形态结构的简便有效方法。周宪庭等田报道, 在中国人中,随着年龄增长,该基因活性有丢失 的趋势。银染法也很快用在肿瘤遗传学的研究 中。H. Hubbell和徐道觉[[41发现,一些肿瘤的 细胞株,其每细胞的纯-NORs(表示银染后出 现阳性的rRNA基因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 接近,然而由于肿瘤细胞株的大多数细胞的染 色体数目大于46,故其D和G组的染色体数目 也超过正常者的10条,因此实际上有更多的 rDNA处于失活状态。D. A. Miller等【31运用 分子杂交、细胞杂交等方法得出,肿瘤细胞株 中不但含有更多的D和G组染色体,而且由于 纯-NOR基因并不比对照组有更多的失活,所以 肿瘤细胞中活性rDNA总数比正常细胞要多。 鉴于不同工作者对同一问题得出相互矛盾的结 果,因此有必要在病人的细胞中观察有活性的 rDNA数目究竟有没有变化,若有变化,则其可 能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便是本文探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