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专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郑琪, 赵李, 李滨, 李宏伟, 吉万全, 张学勇
遗传    2025, 47 (3): 289-299.   DOI: 10.16288/j.yczz.24-334
摘要322)   HTML18)    PDF(pc) (955KB)(289)    收藏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异源六倍体,拥有众多野生、半野生近缘植物,为其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我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30多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于80年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小麦染色体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后经外源染色体片段分子鉴定技术的不断改良,特别是在国家项目持续支持下,我国学者近些年完成了多个外源抗病基因的克隆和机理解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做出了杰出贡献。李振声院士也因其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24年国庆前夕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本文以我国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发展的历史为主线,概括总结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与成就,并对最近5年的突出进展进行了简要梳理,以致敬先辈、激励来者,为种质资源的创新、外源基因的转移、克隆及利用继续努力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小麦养分高效利用育种新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童依平, 滕婉, 凌宏清, 张爱民
遗传    2025, 47 (3): 300-307.   DOI: 10.16288/j.yczz.25-006
摘要124)   HTML8)    PDF(pc) (798KB)(85)    收藏

20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走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道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观,开展了作物高效利用营养元素的育种探索,开创了以提高磷、氮吸收和利用效率为主,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引领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第二次绿色革命”。2024年9月,李振声院士被授予了“共和国勋章”。本文总结了李振声倡导育种新方向的战略考量,以及如何布局开展小麦磷高效利用的生理和遗传基础研究,以此向李振声院士在作物营养高效利用研究领域作出的出色工作致敬,期望能进一步展现李振声的治学方法和精神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