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2024229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正式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研究成果。《遗传》副主编姜长涛教授团队“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是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编委于黎研究员团队“解码灵长类基因天书,破译生命演化谜题”的研究成果入选。特此祝贺!


    姜长涛 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

    姜长涛 教授 长期从事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关注肠道微生态(细菌、真菌及其菌源酶与代谢产物)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成绩:(1)提出代谢性疾病肠治的新理论;(2)首次提出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新概念;(3)发现降解尼古丁的肠道共生菌;(4)揭示宿主反向调控肠道菌群代谢的新范式。近5年在Science(2023)Nature(2022)Nature Microbiology(2024)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23)Nature Medicine(2019)Cell Metabolism(2021a, 2021b, 2019)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4篇入选高被引论文,1篇获F1000最高等级推荐,8篇得到国际知名学者推荐及同期评述,受邀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Cell Host & Microbe等期刊发表综述或述评8篇,入选Cell Metabolism杂志编委。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成立“北大医学—蒙牛集团营养与代谢健康联合实验室”、“北大医学—康为世纪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获得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奖励;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专项集成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十余项基金,作为PI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202384日,姜长涛教授团队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Microbial-host-isozyme analyses reveal microbial DPP4 as a potential antidiabetic target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microbial-host-isozymeMHI)新概念,发现MHI在肠道中的广泛存在,可以有效模拟宿主酶的功能,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菌源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 DPP4)能够通过分泌进入宿主体内,降解宿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诱导糖耐量异常;而宿主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却无法有效抑制菌源DPP4活性,当患者菌源DPP4富集,会导致西格列汀临床治疗的低响应性,是西格列汀临床治疗响应性个体差异大的重要原因。进一步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深入的功能验证,该研究团队发现了首个对菌源DPP4具有高活性和强选择性的小分子抑制剂Daurisoline-d4,可以通过特异性抑制菌源DPP4,改善糖耐量异常。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等评价本研究“开启了肠道菌群精准治疗的新时代”。上述工作实现了靶向菌源酶精准治疗代谢性疾病从01的突破,团队进一步与蒙牛集团、康为世纪等围绕菌源宿主同工酶开辟了疾病预防、诊断、干预新路径,为“健康中国”助力。 

    相关阅读:

    热点追踪 |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

    Science | Microbial-host-isozyme analyses reveal microbial DPP4 as a potential antidiabetic target


    于黎 研究员

    (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于黎 研究员 长期从事哺乳动物系统演化和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利用保护遗传学,进化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三个前沿学科交叉,研究濒危动物与灭绝风险相关的遗传因素,包括评估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近交程度、有害突变,解析物种的遗传格局、进化历史,揭示物种对环境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等。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分会常务理事。

    作为入选项目的联合成果之一,202362日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课题组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的研究论文,通过对灵长类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所有物种的群体基因组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功能实验验证,揭示了灵长类动物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Gray snub-nosed monkey)的杂交起源和其独特的黑灰色-黄色“马赛克式”的混合毛色产生的分子机制。这是首次在哺乳动物灵长类中报道的杂交物种形成及其机制,揭示了其在灵长类物种形成和表型多样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增加了人们对物种形成机制的理解和对物种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相关阅读:

    热点追踪 | 杂交物种形成促进哺乳动物多样性演化—以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为例

    Science | 杂交物种形成导致金丝猴属的物种与表型多样性演化

    Science | 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

     

     


发布日期:2024-03-06   浏览: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