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随着牛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的出现, 基于牛全基因组信息的研究迅速成为了热点。2008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研究室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建立资源群体, 截止2012年已收集了1029头牛的生长发育、肉质性状和胴体性状数据, 其中135头牛有Illumina BovineSNP50的基因型数据, 504头牛采用Illumina BovineHD chip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而本研究基于高密度SNP芯片数据采用FST检验方法分析牛群的遗传分化, 并筛查人工选择在牛的基因组留下的印记。通过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扫描, 共发现了2036个“离群
”位点和520个群体特异的人工选择“候选基因”, 如CLIC5、TG、CACNA2D1、DGAT2、FSHR等。多数“候选基因”和相应的生物学过程均局限于特定群体中, 提示人工选择在牛品种遗传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基因注释对基因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进行富集分析, 确定了通道活性、金属离子的跨膜转运活性和钙离子结合等显著富集的分子功能。本研究构建了我国肉牛的全基因组的选择信号图谱, 为深入研究人工选择和理解生物进化提供线索。详见《遗传》“动物遗传育种专刊”第 1304~1313页刘喜冬, 王志鹏, 樊惠中, 李俊雅, 高会江“基于高密度SNP标记的肉牛人工选择痕迹筛查”一文。封面图片为在内蒙古锡林格勒盟乌拉盖管理区构建的西门塔尔牛资源群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