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驯化是人类从开始种植和储存的野生作物中选择优良性状, 使之形态特征适应于农业生产方向进化的过程, 因此, 大部分种子作物驯化后在落粒性、种子休眠和植株形态等方面都出现了相似的变化。水稻是研究谷类作物驯化的良好模式生物。稻属包含两种栽培稻, 分别为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
O. glaberrima Steud.), 其中亚洲栽培稻遍布全世界, 包含两个主要亚种, 粳稻亚种(
O. sativa L. ssp. japonica)和籼稻亚种(
O. sativa L. ssp. indica)。稻属丰富的近缘种和广泛的地域分布非常有利于研究确定现代栽培稻的驯化地域。此外, 水稻基因组较小、具高质量精细图谱, 加上功能基因研究上的进展, 也为深入开展水稻驯化进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区树俊, 汪鸿儒, 储成才“亚洲栽培稻主要驯化性状研究进展”一文, 对水稻关键驯化性状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详见本期第1379~1389页)。封面图中央是选取23株AA基因组的亚洲栽培稻及其近缘野生稻, 利用水稻驯化过程中受到选择的控制稻壳颜色基因
Bh4上下游各50 kb中的SNP位点所构建的进化树; 图外从左下至右下沿顺时针方向, 反映的是水稻驯化过程中稻壳颜色、谷粒形状、穗型的变化趋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