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开花时间、花序和花器官的形态结构对它们的产量和品质构成重要的影响。多少年来, 水稻颖花发育的过程和机理, 一直是人们很想揭开的奥秘。这不仅是因为水稻颖花在生长发育中处于中心位置, 而且其花器官发育过程也为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与器官形态特征之间关系, 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思路。因此, 阐明水稻颖花发育的遗传机制不仅可以推动分子进化的研究,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更有效地开展这些相关性状的分子育种研究, 进一步来提高其产量。文章分析了一个内颖退化突变体MU102。相对于野生型, 该突变体株高、每穗总粒数及剑叶宽均显著增加, 而结实率则显著降低。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突变体
与野生型叶片维管束的结构组成以及外颖表皮细胞组成、排列均正常, 没有明显差异; 与野生型相比, 突变体内颖表皮细胞排列较为紧密。遗传分析显示该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 并命名为pd2。通过连锁分析, 将PD2基因定位于水稻第9号染色体2个Indel标记之间, 两者间的物理距离大约是82 kb。在该物理区间内有一个已经克隆的内颖发育基因REP1, 经过测序和比对分析, 推测REP1与PD2为等位基因。封面图片显示的是pd2突变体及野生型在开花期颖花的形态特征。pd2突变体在开花期, 内颖已经开始逐渐退化, 内外颖表现开裂不闭合。更为重要的是, pd2突变体在开花期, 有3~5枚雄蕊暴露在退化的内颖外面, 而野生型的6枚雄蕊均被正常的内外颖包裹着。详见本期第1064~1072页杨德卫, 卢礼斌, 程朝平, 曾美娟, 郑向华, 叶宁, 刘成德, 叶新福的“一个水稻内颖退化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及基因的精确定位”一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