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aul MLH. Male sterility in higher plants. Berlin: Springer-Verlag Press, 1988. [2] 孟金陵. 植物生殖遗传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3] 李竞雄, 周洪生, 孙荣锦. 玉米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1998, 1-29. [4] 王玉元. 植物核型雄性不育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科学信息, 1991, 3(4): 21-24. [5] 孙庆泉, 荣廷昭. 玉米核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利用. 植物学通报, 2003, 20(2): 248-253. [6] 李维平, 张建国, 葛世敏, 杨驱虎. 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利用新途径. 中国农学通报, 1998, 14(3): 35-36. [7] 孙庆泉, 荣廷昭. 玉米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和利用进展. 玉米科学, 2003, 11(2): 22-27. [8] 温贤芳, 张龙, 戴维序, 李春华. 天地结合开展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核农学报, 2004, 18(4): 241-246. [9] 密士军, 郝再彬.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的新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2(4): 31-33,153. [10] 刘录祥, 郑企成. 空间诱变与作物改良.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7. [11] 刘录祥, 赵林姝, 郭会君. 作物航天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7, 9(2): 26-29. [12] 潘光辉, 尹贤贵, 杨琦凤, 张赞. 作物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6): 853-857. [13] 曹墨菊, 荣廷昭, 潘光堂. 首例航天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报, 2003, 30(9): 817-822. [14] 曹墨菊, 荣廷昭, 潘光堂. 卫星搭载获得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初步鉴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2): 100-103. [15] 李玉玲, 余永亮, 刘艳霞, 李学慧, 付家锋. 两份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遗传, 2007, 29(6): 738-744. [16] Duvick DN. Cytoplasmic pollen sterility in corn. Adv Genet, 1965, 13(1): 1-56. [17] 郑用琏. 若干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CMS)育性机理的研究. 华中农学院学报, 1982, (1): 44-68. [18] 张祖新, 方明镜, 杜何为, 邓莉蓉, 郑用琏. 基于PCR技术的玉米CMS材料胞质类型的快速鉴定. 作物学报, 2005, 31(10): 1386-1388. [19] Liu ZY, Peter SO, Long MH, Weingartner U, Stamp P, Kaeser O. A PCR assay for rapid discrimination of sterile cytoplasm types in maize. Crop Sci, 2002, 42(2): 566-569. [20] 陈伟, 刘占先, 鄂立柱, 杨会, 戴景瑞.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CMS-P的胞质分类研究. 作物学报, 2007, 33(2): 196-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