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是分布于海拔3000m以上,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高山、亚高山地区的珍稀牛种之一, 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条件而延续至今的牛种。它能充分利用高寒草地牧草资源, 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在空气稀薄、寒冷、强辐射、牧草生长期短等恶劣环境条件下能生活自如、繁衍后代, 不与人争地、争粮、争夺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 牦牛业是典型的节粮型畜牧业。牦牛为当地牧民提供奶、肉、毛、役力、燃料等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是该地区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 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之一。牦牛作为一种“全能”家畜, 在遗传上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基因库, 对人类有着
不可忽视的社会及经济意义。西南民族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 以蔡立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牦牛科研工作者就对牦牛开展了以形态、细胞、生化、分子为基础的种质资源与利用、起源演化与分类、遗传改良与选育等一系列的研究, 编著了中国第一本牦牛研究的著作《中国牦牛研究》(1963),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英文版的牦牛专著《The Yak》(1995)。近年来, 又联合西藏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青海大学、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 对牦牛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基因组与功能基因、选育与改良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牦牛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西藏牦牛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见本期第175~184页)就是这些研究内容的一部分。“牦牛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见本期第151~160页)对牦牛的分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综述。封面图片为本研究团队的麦洼牦牛选育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