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日本京都大学的Yamanaka研究组在《Cell》上率先报道了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技术, 把转录因子
Oct3/4、Sox2、Klf4和
cMyc导入胚胎或成年小鼠的成纤维细胞中, 诱导出与胚胎干细胞极为相似的多能性干细胞, 并将其命名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细胞)。相较于胚胎干细胞, iPS细胞的生产不需要卵母细胞或早期胚胎细胞, 因而不涉及胚胎毁损等伦理问题; 此外, 利用自体来源的iPS细胞进行移植治疗将可避免异体间的免疫排斥。因此, iPS细胞具有非常广阔的
潜在应用前景, 吸引了很多科学家加入相关研究中。于是, 有关iPS细胞的研究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iPS细胞可能存在多种遗传安全上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也表明, 具有特定核型的miPS细胞相对于正常核型的细胞具有增殖优势, 其进入有丝分裂的能力显著增强。本期封面图片显示了小鼠同一iPS细胞克隆的3个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经G-显带(左上图)、荧光原位杂交(右上图, 红色和绿色分别代表小鼠8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的着丝粒探针的杂交信号)和光谱核型分析检测, 都发现具有多种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 如Rb(1.1)、Rb(3.14)、Rb(8.8)和8号染色体三体(图片选自 Chen Q, Shi X, Rudolph C等:Recurrent trisomy and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of chromosome 14 in murine iPS cell lines. Chromosome Res, 2011, 19(7): 857~868)。关于iPS细胞遗传安全性的有关内容, 详见本期第 307~314页陈倩、史庆华的“iPS细胞的遗传安全性”一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