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 ›› 2007, Vol. 29 ›› Issue (9): 1110-1120.doi: 10.1360/yc-007-1110
梁永书1, 2, 3, 彭勇1, 3, 叶少平1, 3, 李平1, 3, 孙林静2, 马忠友2, 李艳萍2
1.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温江 611130; 2. 天津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天津300112 3.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雅安 625014;
LIANG Yong-Shu1, 2, 3, PENG Yong 1, 3, YE Shao-Ping 1, 3, LI Ping1, 3, SUN Lin-Jing2, MA Zhong-You2, LI Yan-Ping2
摘要:
以部分基因组和全基因组测序水稻籼稻(O sativa L. indica)品种“培矮64S”(Pei’ai 64S♀)和粳稻(O sativa L. japonica)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构图亲本, 选取F2代180个株系为作图群体, 构建含138个微卫星位点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基因组2 046.2 cM, 平均图距17.1 cM, 即F2 图谱; 采用单粒传法获得F2:6 代330个株系, 用相同的多态性标记分析F6群体, 构建含92个标记连锁图谱, 覆盖基因组2 563.5 cM, 平均图距27.86 cM, 即F6图谱; F2、F6图谱在连锁群数、定位标记数、标记的位置顺序、遗传图距、平均图距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